博客年龄:17年11个月
访问:?
文章:260篇

个人描述

位置:海外//职业:宗教理论研究学者.职业作家.//代表作品:长篇奇幻:《龙图腾》[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大型上古传奇:《东方大帝》[中国社科出版社出版]//长篇哲理奇幻:《第二个太阳》[花城出版社出版]/《滕王阁遗梦》江西人民出版社版/剧 作:《天国梦》/《柳永传奇》/《轩辕黄帝》/《殊途归》/QQ:1377936259电子邮箱 luoguangping0313@sina.com.

中原华胄 龙的传人

2014-10-20 02:12 阅读(?)评论(0)


中原华胄 龙的传人

客家礼赞

色彩斑斓的客家文化  自强不息的客家精神

【谨此篇献给全球客家同胞及龙的传人】

公 孙 皓

古训曰:天行健,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君子以自强不息。

在波澜壮阔,奔腾不息的人类历史长河中,漂流着五彩缤纷,旗幡各异,星罗棋布,形形色色的古老民族船队,他们从远古走来,浩浩汤汤的向未来奔去。然而,在那色彩斑斓的华夏民族船队里,有一艘坚固厚重,气度不凡的巨大龙舟,正波开浪裂,勇往直前。他们就是来自黄河流域,中原腹地的黄帝子孙,龙的传人。这艘由睿智聪明、勤劳勇敢的汉民组合成的巨轮,不辞辛劳、日夜兼程地向九州遥远的南方奔去。两千多年来,这艘勇猛倔犟、百折不挠的龙舟穿云破雾、逆风万里,踏碎了数不清的惊涛骇浪和激流险滩,历经了战乱迭起,险象横生,洪水猛兽,酷暑严冬等险恶的历程,他们越过千山万水,终于抵达华夏九州、最遥远的荆蛮之地岭南。他们在那里顽强的生存下来,勤劳耕种,发愤图强,繁衍子孙,发展壮大,最终构成了以梅州、赣州、汀州、惠州为基地的,并形成了独特的民系文化、人文精神、语言习俗的南方汉族民系—客家人。如今的客家人不仅在中国南方诸省(地区)、南太平洋诸国,而且还分布在欧洲、美洲及世界各国(地区)。现在全球的客家人以达到1.2亿人。

常言道:天下本无乡,心安即是家。然则,这支来自中原的汉民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两千多年来,客家民系到底经历了多少磨难和锤炼,而最终发展成为具有优秀品质、灿烂文化的汉族民系,成为令华夏民族感到骄傲的,客居他乡,精英辈出,成果辉煌的黄帝子孙,龙的传人。穿越时空的云烟,追溯华夏的根源。我们可以清醒地观察到,在中国历史上,客家人的先民,中原汉人经历了六次惊心动魄的大规模的南迁。

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时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基于政治和军事的需要,派兵60万“南征百越”。南下的秦军,从闽粤赣边境,入抵揭岭(即揭阳山,今揭阳县150里)直抵兴宁、海丰二县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万兵丁“南戍五岭”(今广州地区)。此兵丁长期“戍五岭,与越杂处”。秦朝之后,两批南下的秦兵(汉人)都留在当地,成为客家人的先民。

第二次南迁是在东晋“五胡乱华”时期。当时大批中原汉民为了避难,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而后,由于南北对峙,又有96万中原人民南迁至长江中游两岸。其中一部分汉民流入赣南,一部分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地区。

第三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先是唐朝“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迫使大批中原汉人南迁避难。唐末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民逃入闽粤赣地区。如宗室李孟,由长安迁汴梁,继迁福建古壁乡。固始人王绪,王潮响应黄巢起义,率光、寿二州五千农民起义军南下江西,致使闽赣边一带人口激增。

第四次南迁是在北宋南渡及南宋末期。金人入侵,建炎南渡,一部分士族官吏和文人迁移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士族南渡大庚岭,进入南雄、始兴、韶关;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又由虔州如汀州;或滞留赣南各县。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和江西宋民,从莆田逃亡广东潮汕至海南岛。

第五次南迁是在民末清初时期。当时生活早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山多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这次大规模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称为“西进运动”。四川的客家人基本上来源于“西进运动”。当时四川人口因战乱、瘟疫及自然灾害而锐减,清政府尤其鼓励移民由“湖广填川”。

第六次南迁是在十九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其时为避战乱,有一部分客家人迁徙南洋,有的被诱为契约劳工,被押往马来西亚、美国、巴拿马、巴西等国家和地区。除上述六次汉民大规模南迁外,也有大批中原人因天灾人祸,逃荒南迁者。在加之历代官宦贬谪、商贾经商、文人游学而南下定居闽粤赣边区的。这都是客家人的来源。

客家人经历了四个显著地演变与发展阶段

第一是客家人的起源阶段。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大将赵佗率将士们及其亲属南下戍卫岭南,此乃中原汉人移居岭南的第一批汉民。此批汉人来到南方不久,中原地区发生了程胜吴广起义,时任龙川县令的赵佗为防范岭南地区动乱,拥占关隘,封闭南北通道,建立南越国,自封南越王。如此天高皇帝远,来自中原的秦军将士和家眷们只能滞留在遥远的岭南地区,安居生息。直到汉武帝时期,南越国归顺汉朝,此批留在岭南的汉民再也不能回到中原故土。显然,他们就是客居他乡(岭南)的最早的客家人。如此,秦朝是客家文化和客家民系的起源时期。

第二是客家人的演变始化阶段。秦、汉、唐三个朝代是居住闽粤赣地区的北方汉民向客家人演变开化的重要阶段。秦朝留居在岭南地区的北方汉民,在长期生活中,融入了当地土著人的文化、语言和生活习惯。致使中原汉民的语言特征异化和退化,为后来逐渐形成客家方言、文化与习俗奠定了基础。

第三次客家人的形成阶段。三国战乱迭起,南北朝“五胡乱华”,其时大批中原人为逃避战乱而南迁。继而隋唐年间,因北方匈奴及外族入侵中原,唐末黄巢起义,五代十国战乱,大批北方汉人背井离乡南迁逃难。后至宋朝京都南迁,南宋末年宋朝皇室又从临安退至广东,皇室贵族、文士商贾和大批中原汉民随朝廷避战南迁。元朝时代,许多中原汉人不愿受蒙古人的统治,亦避难向南迁徙。据史书考证,客家人正式定称为宋朝,在宋朝的藉立册中,凡是广府语系和潮州语系者皆列入主册,北方汉民都列为客藉。如此,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初始形成于宋代。

第四是客家人的外迁阶段。目前中国乃至全球的客家人都是从四州(梅州、赣州、汀州、惠州)迁移出去的。其中,明清是客家人外迁的重要时期,客家人外迁原因有五:一是因生活所迫,为寻求新的生存空间。二是为避灾难而外迁。三是客家人从军或为官移居外地。四是官府政令外迁。五是从商经营外迁。如此在两千余年所形成的系统且完备的客家文化的作用下,因各种原因外迁的客家人,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他们依然用客家文化、语言、习俗和人文关怀传承下代,教化子孙。使客家民系不断发展壮大,人丁兴旺。

客家文化及其精神

客家人的先民们是来自黄河流域的中原华胄,他们是黄帝的嫡系子孙。客家人在传承和发扬团结包容、睿智精进、勤劳勇敢、百折不挠的龙的精神的基础上,历经千百年的锤炼,铸造出客家人独特的精神特征:客本同根、仁孝忠义、坚忍不拔、发愤图强。两千多年来,根在中原,花繁五州的北方汉民,历经六次艰难的大规模迁徙,坎坷跌宕,历经磨难,艰苦奋斗,逆境求生,终于将自己百炼成钢。如今已成长为一颗葳蕤健壮,叶茂根生,花香果硕,欣欣向荣的客家民系大树,傲然屹立在中国民族之林。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震古烁今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正因为有大批来自江西苏区的,独具坚忍不拔、忠肝义胆的钢铁意志的客家藉红军将士及其奉献精神,是红军长征赢得胜利的中坚力量。

贾谊叹曰:“濣流而逝兮,或推而还;大钧播物兮,坱圩无垠”。

问鼎苍穹:是什么力量使客家人历经两千多年的血雨腥风、千难万险的蹉跎岁月,而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客家人将铿锵答曰:色彩斑斓的客家文化,自强不息的客家精神。

君不见,客家人的发展史上,英烈豪杰不胜枚举,硕学鸿儒层出不穷,巾帼英雄比比皆是,仁人志士名照九州。如张九龄、洪秀全、孙中山、何子渊、黄遵宪、朱德、叶剑英,杨成武、肖华等英雄人物,数不胜数。客家人虽然历经千百年辗转迁徙,但他们毕竟是黄帝的子孙,龙的传人,他们浪迹天涯,四海为家,却怀抱和继承黄帝的品质与精神,客家人讲礼节、重伦理、好学问、尚教育、敦亲族、敬祖先、隆师道;成为优者的遗业与涵儒

客家的妇女是华夏民族女性的懿范,她们躬操耕作,主持农计,朴素节俭、勤劳洁净、崇敬丈夫、珍爱子女、自我牺牲、任劳任怨。客家女性贤良聪慧、勤勉自律的优秀品德是有口皆碑、五州称颂的。美国传教士罗伯,史密斯说:在我所见到的任何一族妇女,最值得赞赏的当推客家妇女了。客家女英的典型代表有:洪宣娇、何香凝、李贞、贺子珍、康克清、韩素英等。

客家人仁厚重义、慈孝关怀,无愧于黄帝子孙,龙的传人。唐表代名相,著名客家诗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无不彰显出客家人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竞夕起相思,笔者坚信,时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客家人将继续弘扬客家精神,继往开来,锐意进取;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与全球黄帝子孙,龙的传人携手共进,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努力,再创辉煌。

 

  罗光平  北京

                                20141018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